下图展示了古代中国、西方古代科技发明曲线,由此得出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强烈的人文主义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认为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6分)
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
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6分)
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6分)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传教士所谈的这种美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官吏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其他任何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生命财产的主宰,他一个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其中应受遣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学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
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的君主来说,与绅士阶层一起商议国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重大机遇》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4分)
(2)请从18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3)孟德斯鸠、伏尔泰都没有到过中国,他们通过传闻、译著了解了中国。你认为他们哪一人的观点更接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状况?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文革”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B.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马光的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