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

1850年代

初步确立了近代海关制度,主要由外国人操纵,即所谓的“洋关”

1860年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901年

清廷宣布设立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清廷下令停止武科举,将新军体制推向全国

1903年

清中央增设“商部”并开始制定各项商律,陆续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5年

清廷成立“学部”,从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

1908年

清廷公布《各省咨议局章程》,之后,各省代议机构一子议局成立

1910年

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成立

1911年

清廷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立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等10个部 。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材料二中的“任何人”是指什么人?(2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2分)并列举古代雅典为后世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民主运作方式?(4分)

(3)阅读材料三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晚清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迁?(6分)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分)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4分) (2)城邦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2分)人民主权(2分)。 民主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4分,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3)变化:清政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制定了许多法律;学习西方彷行立宪。(任答两点得4分) 社会变迁: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与世界的联系加强;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矛盾加剧,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国政治民主化进步,历史处于变革转型期。(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西周和秦朝的政治制度,属于基础题,结合所学知识较易解答;第二小问,比较西周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差异。组织答案时,注意制度中的区别和不同,即:分封制、宗法制中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的分散性;秦朝政治制度的集权性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特点。(2)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可以担任公职,显然指雅典的公民,而不是雅典所有的人。第二小问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提炼的能力。从“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这句话可以看出,“民主”的含义是人民掌握权力。(3)从表格可以看出来,清政府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制定了一些法律,为立宪做准备。社会变迁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中外民主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4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6分)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6分)

(3)根据材料五,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2分)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3分)体现了什么原则?(3分)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分)

 

查看答案

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外出,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查看答案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查看答案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查看答案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