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湾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除。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应加倍税收。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税收。

问题: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2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7分)

 

(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2) 正义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观念:恢复朝贡关系、实行闭关锁国 (3) 从正反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如:①“和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②“和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③“和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④“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联系史实可知《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联系所学知识,《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游历;第(2)问,根据内容分析,“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等等属于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的正义要求;“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主张恢复朝贡关系、实行闭关锁国等属于保守观念: 第(3)问,从正反两个角度全面的分析问题即可。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术界对清末新政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看法:

观点一:清政府“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没有放一线光明”;“也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而“预备立宪”更是“一个骗局”。

观点二: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进一步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现代化。

关于清末“新政”的相关材料

第一阶段:1901---1905

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

时间

学堂数

在校学生数

毕业学生数

教师数

1902

 

6912

 

 

1903

769

31428

 

 

1904

4476

69475

2167

 

1905

8277

258873

2303

 

1906

23862

545338

8064

 

1907

37888

1024988

19508

63556

1908

47995

1300739

14846

73703

1909

59117

1639641

23361

90095

1910

42696

1284965

 

 

1911

52500

1600000(约)

 

 

资料来源: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

②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申明“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1903年9月成立商务部,颁发了一系列奖励事业的章程。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③官制、法制改革: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④编练新军: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训练,使用洋枪洋炮。

⑤习俗改革: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第二个阶段:1905—1911年

⑥预备立宪

慈禧太后在接见出国考察大臣时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

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

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非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在13个内阁成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以上的一个观点展开评论。(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以下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查看答案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乎达到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三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对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1分)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1分)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2分)据材料三,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简要谈谈你的体会。(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