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

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

B.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

C.罗马法内含自然法的原则

D.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罗马法规定债权、契约等内容,而西欧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说明罗马法在这一时期很实用,能调节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些经济关系,故选 A。B项错误,世界市场是在19世纪末形成的;C项错误,西欧国家采用罗马法主要是因为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符合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自然法的原则;D项与材料并无直接的关系。 考点:罗马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

地段

修筑概况

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

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

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⑴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6分)

⑵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9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材料一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 ……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材料二   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影响。(8分)

⑵材料二认为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这一观点。国联的成立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7分)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社会公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的一种平等,以致他们大家全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部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这一中间体的成员就叫做行政官或者国王,也即是说执政者。所以有人认为人民服从首领时所根据的那种行为绝不是一个契约,这是很有道理的,那完全是一种委托,是一种任命,在那里,他们仅仅是主权者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并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            ——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7分)

⑵分别说明材料一、二中两种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摘编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为什么“抑兼并”不行,“不抑兼并”也不行,“抑”与“不抑”交替试之还是不行?因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让规则公平更不让起点公平,于是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与土圈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管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管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   ——秦晖《跳出(土地兼并的)怪圈的根本在于“过程公正”》

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王安石是如何实践“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的,除“国用足”外,变法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7分)

⑵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其变法失败。(8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做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