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

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4)儒家思想在宋朝、明朝分别形成了怎样的体系?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5)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材料一 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 材料二 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 材料三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材料四 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4分) (2)、一是墨家;二是儒家;三是道家;四是法家。(4分) (3)、材料四的法家思想对当时影响最大;材料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4分) (4)理学、心学(各1分,共2分);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各1分,共2分); (5)儒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言之有理,给2分);批判地继承,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 【解析】 试题分析:(1)直接概括四则材料的中心观点即可,即材料一 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二,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材料三,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四,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2)根据第(1)问中四则材料的核心观点不难判断出材料所属各家学派。(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最为统治者所接受,而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4)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影响。(5)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儒家思想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原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持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的这首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         B.红军长征          C.平津战役         D.解放南京

 

查看答案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查看答案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                    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

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                    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

 

查看答案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