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至良知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强调的是
A.法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B.“法治”优于“人治”
C.重法治,更应重视人治的作用 D.法治应与人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