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作用。”

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新,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三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5分)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4分)

(4)现在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3分)

 

(1)成就: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洛克倡导民主思想;牛顿进行科学探索。(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贡献:荷兰—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推行新政,政府大力干预经济。(3分) 共同特征: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1分) 共同作用:建立世界霸权,促进人类文明的演进。(1分) (3)国家:苏联(1分)。 建立世界秩序方面:成立华约,建立经互会,展开美苏争霸(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最后结果:苏联解体。(1分)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②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和为贵的价值观念;③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侵略、掠夺建设不了和谐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只能给世界带来灾难;④中国的对外政策决定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友好相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题干要求答的是文化成就,此题实际是考查16—17世纪,英国产生了哪些文化成就,结合所学,包括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和洛克倡导民主思想等。(2)此题要求回答荷兰、英国和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及其特征作用。分析材料,荷兰是推行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是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分析其共同点主要从它们对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角度考虑。(3)分析题意,给出时间限定——20世纪后期,联系史实,应该是苏联,苏联解体是不争的事实。第二小问可依据课本回答,如:成立华约组织,与美国争霸等。(4)回答此问主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历史传统、世界形势等方面考虑,如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环境,当今世界潮流是和平与发展等。 考点: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宪政”即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也就是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8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兴起并发展,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被认为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材料二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简要分析“权限说”对近代美国宪政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用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3)简述建国初期我国宪政建设的主要成就。(6分)

 

查看答案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l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3)依据据材料三,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

 

查看答案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当时全世界有6亿多民众能够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们是

A.通过广播收听报导                      B.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

C.通过电视观看直播                      D.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查看答案

IMF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对此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亚洲              B.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C.有利于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查看答案

有一则笑话讲道: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了命令:

①“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②“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③“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④“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该笑话调侃了前苏联几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