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共9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

阅读下列材料:(共9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1分)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分)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2分) (3)主张:经世致用。(1分)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知,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还有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作用;第(2)问,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故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第(3)问,由材料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可知,他们主张经世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为学应求务实,概括以上可知,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流派,最能体现个性化特点的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后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世纪新中国的下列事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

③中央提出调整八字方针

④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事业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改革学制                             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C.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                D.搞好学校硬件建设

 

查看答案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我们通过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的片断“儿子想拿父亲的铁皮箱子交给街道干部去炼铁”,可以想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大概是(   )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