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1: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1: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2: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3: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8分)

(2)材料3的观点同材料2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6分)

 

(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4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4分)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3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革。(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二的内容直接归纳二者观点的异同,联系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时代背景即可找出答案;(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材料二的主张较材料三激进,具体表现在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结合康有为在变法主张采纳前后的背景可以找出其变化的原因,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主张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革。 考点:维新变法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10分)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

 

查看答案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查看答案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

①解放思想 ②建立社团 ③兴办学堂 ④创办报刊 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二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