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 其重要的...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 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     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       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     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       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       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 分立”思想。(4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6分)

 

(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4分)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         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         级的民主自由权利。(4分)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6分)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应该联系传统儒家的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看一下哪些是与传统的儒家主张相同的,“为天下,非为君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这与民本思想相符合;其中的新见则主要从材料中找,可结合课本中的语言概括,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等;第(2)问,“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见梁启超在评价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后半问结合启蒙运动的意义回答即可;第(3)问,抓住“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抓住“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这个方向限制,答题时注意可以先分开叙述影响,然后再综合叙述。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启蒙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  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            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           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           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            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            民所当汲汲者也!”“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            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            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    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           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           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           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    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            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            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            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           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          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          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     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           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所以,           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来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           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查看答案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查看答案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查看答案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查看答案

1980年,意大利记者提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时,邓小平明快、干脆地回答:“永远保留下去。”这体现了

①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之一

②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对毛泽东功过的客观评价

③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邓小平理论奠定基础

④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