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材料二 (西方政治制度)在新兴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其他因素作用下,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已经进行了调整,其具体运行机制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大众社会普选权的实现、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政治权利中心的改变……在英国,战争极大地扩大了劳合?乔治和丘吉尔的权力。二战以后,旧体制造成的动荡不安的局面更加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戴高乐制定的第五共和国宪法剥夺了议会选举总统的权利……从此,国家政治中的最高权力从议会专制总统手中,“议会至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为达到“所要保持的自由”,联邦派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什么?试做简要评价。(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现代西方现代政治运作机制的主要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

 

(1)举措: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建立美国联邦政府。(4分)评价: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6分) (2)变化:实行普选权;政党制政治兴起;政治权利中心变化:议会地位虚弱、加强总统权力、扩大国家机器、设立新的机构等。(4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西方社会的变化,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一系列新问题出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等。(6分) (3)政治制度不是固定的,是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不是孤立的,是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可以看出联邦派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保障自由。他们通过了1787年宪法,通过分权制衡保障民主。(2)从材料“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大众社会普选权的实现、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政治权利中心的改变”进行分析概括主要内容。行政权力逐渐的扩大。原因主要从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3)给我们的启示是政治体制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考点:1787年宪法及政体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

A.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B.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C.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D.应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

 

查看答案

黄宇仁在《从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中写到:蒋介石好游历,喜山居。(1935年7月27日)游历峨眉山曾作五言绝句:朝霞映旭日,梵呗伴清风,雪山千古冷,独照蛾眉峰。绝句中“朝霞、旭日、清风”的表达与下列哪-文学艺术作品风格相同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代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两遵循进前,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造能闻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实现现代化道路的“西方模式”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中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6分)

(2)材料二中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要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也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

陈旭麓先生还说,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细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