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1)因素:民心。(1分)主张:仁政。(1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1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2分)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任答1点,共1分) (3)关键:薄敛节俭。(1分)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1分) (4)标准:百姓的忧乐。(1分)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1分)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1分) (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2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结合孟子的“仁政”回答。第(2)问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及影响回答,主要是从天人感应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进行分析。第(3)问注意关键信息“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期成为了官方哲学;第(4)问提取关键“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组织答案,影响主要是从明清批判思潮的影响说起。第(5)问要从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的时代性回答,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使儒学始终成为主导思想。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作者试图强调

A.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研究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C.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查看答案

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直接说明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2008年10月,一条“橘子有虫子”的信息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短期内给橘子行业带来重创。这说明

A.垃圾信息在网上泛滥                    B.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现象严重

C.信息时代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D.网络使社会动荡不安

 

查看答案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具体解释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行民族的独立自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解释蕴含了什么思想?依据这种思想,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时,取得的最突出成果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强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什么进步意义?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力图在中国实行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8分)

(3)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列强态度的变化。孙中山在1924年为推动民主革命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