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封建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2生产工具与图1相比有何优点?图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10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左传》中子产(春秋时齐国人)对韩宣子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强要;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与国家相互依靠 B.商人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人与国家矛盾尖锐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