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0日)

材料三 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一百年。”

——转引自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0日)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6分)

(3)材料三提供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新视角是什么?(1分)

 

(1)周朝:分封制。秦汉:郡县制、察举制。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8分) (2)“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等。(6分) (3)突破短时段的“革命史框架”,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1)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分封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梁启超认为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从材料“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处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的出第一枪指的是反对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创立了民国是指的第一步;由此引发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是指的“第一回”。(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前后各个时间段分析,进行长时期研究。 考点:辛亥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7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10年回归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查看答案

“世纪的握手”——(下图)这幅新闻照片见证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连战与胡锦涛相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的过程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合作—对抗

B.对抗—合作—再对抗

C.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D.对抗—合作—再对抗—再合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洲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国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

材料三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1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2分)

(3)新中国成立前后,法制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 年,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4分)

 

查看答案

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