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薪,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薪,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数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光荣革命至19世纪中期的具体事例说明英国是怎样进行政治制度创新的?(3分)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摘自《1787年宪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4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是机械模仿还是超越?说明你的理由。(3分)

材料四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3分)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2分)

 

(1)制度创新;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3分) (2)规定联邦制,既加强中央集权,又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规定三权分立制,有效防止专制与独裁;规定选举制,体现一定的民主性。(4分,制度给2分,进步性给2分,任答两点。) (3)答案一:模仿。(1分)理由是《临时约法》模仿了美国三权分立制度(1分)、民主共和政体(1分)。 答案二:超越。(1分)美国宪法把妇女排除在公民之外,而《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1分)美国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烙印,而《临时约法》提出民族平等。(1分)(说明: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4)措施: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召开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说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真挚情谊:中共的忧患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强决心。(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此问,实际是要求回答英国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具体政治措施,如:确立君主立宪制, 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等。 (2)此问规定了解答的角度: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材料二提供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模式,同时规定了选举制等,这在当时都是制度创新的表现。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应该是模仿。因为“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都学习了美国的选举制和三权分立制。 (4)分析材料四,首先要知道这个“历史周期律”指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是从兴旺到灭亡。而材料显示找到的新路是加强民主建设,联系史实阐述具体措施,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制定与实行。 考点:中外民主政治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这既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60—1851年英国城市规模发展简表

年代

5~10万人

10万人以上

1760年

1个

0个

1851年

10个

7个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口统计

年份

1751~

1780

1781~

1790

1801~

1810

1811~

1820

1821~

1830

1851年城乡

人口比例

人口数

75000

78000

138000

214000

267000

52:48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趋势?(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工业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一一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1分)并据材料概括制约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经济因素。(2分)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电报局、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3)依据材料三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3分)

材料四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爱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4)依据捌料四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分)对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有何启示?(1分)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2分)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1分)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1分)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2分)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2分)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2分)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3分)

 

查看答案

《人的主体性与自我表现》一文中阐述:“19世纪西方现代科学日益繁荣发达,人们对待生活也日益采取科学的态度,重客体,重自然。其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便是重视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以下能体现上述风格的绘画作品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                  B                 C                D

 

查看答案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去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下列史实中不能论证“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是

A.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B.与美国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经济负担

C.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致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查看答案

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周期为50年左右的景气与萧条交替的长期波动。在每一个周期,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新兴的经济强国,利用当时出现的种种机遇,充当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1945年前后,美国充当“增长极”的措施不包括

A.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美国在世界金融的支配地位

B.推行马歇尔计划,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C.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拓展了美国的海外市场

D.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主导区域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