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议“幸福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150字左右)

 

可从两个层次评分 一、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目标,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或标准)也不同。 史例一:古代东西方都注重精神追求,重视道德修养(或忽视物质追求)。 史例二:近现代的西方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都以追求物质和享乐作为幸福标准。 史例三:近现代中国和当代西方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注重实现社会价值乃至民族国家发展、强大。(6分,举一例即可,没有史例只得3分) 二、影响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因素有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流价值观)等。 史例一,古代中国幸福观的形成原因:政治,宗法观念(专制制度);经济,小农经济;文化,儒家思想。 史例二,近现代中国原因: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答:民族危机严重)。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 史例三,近现代西方原因: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6分,举一例即可,没有史例只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小论文的写作题,高中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大体可以分作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在此基本上明确表达学生自己的态度,即表明是赞成或是反对的态度;然后,接着寻找相关的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往往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本题的核心观点是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目标,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或标准)也不同。 考点:社会幸福思想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5分)

16世纪中期,德国更多的学生寻求在法学和神学上的专业训练,进入高级学院的学生增加了。从前神职人员不需要也不要求从神学院毕业,如今渐渐成为新教神职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这同新教教会的性质和重视教义的解释有关。法学的地位也由于世俗政权的需要而大大增强了。然而,医学和自然科学在大学仍是无足轻重的。此时的大学虽然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著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17世纪中期,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1700年,德意志各邦共有28所大学,其中许多生源不足,难以运转。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6世纪中期和17—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客观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1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查看答案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对“共同市场”所持态度

A.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

B.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

C.表明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其霸权服务

D.有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查看答案

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检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然而,相对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这表明

A.相对论只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不成熟

B.当时科学界只关注应用性强的发明创造

C.相对论没被实验证实,权威部门不认可

D.诺贝尔奖不是衡量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查看答案

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查看答案

“无论是圣西门、傅立叶或欧文,都根本没有想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作为两个在经济上对立的阶级……更没有想到实现他们的计划要牵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斗争。”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前提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等进步思想家善于理论总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