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英国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9分)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美国革命的认识。(6分)

 

(1)特点:英国:妥协性、渐进性,温和性(和平方式),并通过改革渐趋完善的特点;议会起主导作用。(3分)法国:革命性,激进性,反复曲折性的特点,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3分)原因: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受启蒙思想影响不同;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3分) (2)概述:创造共和制政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用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3分)评价: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首创精神;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的表格文字的记叙过程中可以看出英国近代政治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而法国则走过了一条长期的革命道路,其特点表现在英国:妥协性、渐进性,温和性(和平方式),并通过改革渐趋完善的特点;议会起主导作用;法国:革命性,激进性,反复曲折性的特点,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是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受启蒙思想影响不同;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2)材料二中文字“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说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用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其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点: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及采取该方式的原因。(3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结果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议“幸福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5分)

16世纪中期,德国更多的学生寻求在法学和神学上的专业训练,进入高级学院的学生增加了。从前神职人员不需要也不要求从神学院毕业,如今渐渐成为新教神职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这同新教教会的性质和重视教义的解释有关。法学的地位也由于世俗政权的需要而大大增强了。然而,医学和自然科学在大学仍是无足轻重的。此时的大学虽然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赶不上当时一般智力水平发展的速度。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著名科学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学之外取得的。

17世纪中期,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1700年,德意志各邦共有28所大学,其中许多生源不足,难以运转。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6世纪中期和17—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客观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1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查看答案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对“共同市场”所持态度

A.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

B.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

C.表明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其霸权服务

D.有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查看答案

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几十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奖候选人。但是,当时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检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然而,相对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这表明

A.相对论只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不成熟

B.当时科学界只关注应用性强的发明创造

C.相对论没被实验证实,权威部门不认可

D.诺贝尔奖不是衡量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