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有: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有: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孙红旗在《苏联与绥靖政策》中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材料二 王芝在《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中论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但表示苏联“当时别无选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分析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分)

 

(1)目的: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2分) 原因:《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2分)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2分) (2)利:使苏联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为后来取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分) 弊:牺牲了小国利益,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是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而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两份条约都是绥靖政策的表现和结果。(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具有两面性,即一方面使苏联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为后来取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牺牲了小国利益,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秘密投票法,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的政治意愿;1884—1885年进行的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得到了选举权;20世纪初期,妇女取得选举权;1912年,议员开始领取薪俸,工人议员的生活有了保障。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条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第十一条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学者林家有谈到: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老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情况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归纳英国民主政治成就及主要原因。(9分)

(2)结合材料二评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11分)

 

查看答案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三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从自然科学举两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你认为导致了李约瑟先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道”“器”分别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在当时的历史影响。(4分)

(3)结合史实,说明“这三十年来”民族资产阶级是如何学习和利用“科学”来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3分)

 

查看答案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2分)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4分)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食品支出

43.6

40.9

39.6

37.1

34.7

衣着支出

17.4

16.7

14.0

13.6

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

9.4

9.5

10.4

12.2

11.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4.5

4.9

6.4

交通通信支出

4.9

5.5

6.2

6.0

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10.0

11.2

12.8

13.3

14.2

居住支出 

6.7

7.1

7.9

8.2

7.9

杂项商品及服务

4.6

4.6

4.6

4.7

5.3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2分)

 

查看答案

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材料二: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吧:“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材料三: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3分)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间的内在联系。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