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问题:

(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分)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8分)

(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分)

 

(1)水平1:能准确回答问题。(2分) ?甲午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或甲午战败。 水平2:仅罗列相关史实(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水平1: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完整。(8分) ?严复并未忠实翻译赫胥黎的作品,在译文中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按语,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严复的翻译深深打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赫胥黎将进化论的使用限定于自然界,严复则将其扩展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较赫胥黎的观点,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的观点。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不充分,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够从不同版本进化论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4分)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 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严复进化论的来源或影响提出观点。(2分) ?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则生存。 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 ?指出进化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思潮。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严复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 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解析】 (1)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作品是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2)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作品有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主要是阐述中国必须变革的维新思想,在内容上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观点。 (3)严复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其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严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争与和平的抉择(12分)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标志着德意志民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德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断裂巨大,某些模式一去不复返了。以“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为主题,叙述德国20世纪以来的发展之路。

 

查看答案

同文馆之辩(14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由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

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袭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筹办夷务始末》

问题:

(1)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6分)

(2)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8分)

 

查看答案

“他们”(12分)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4分)

 

查看答案

“无为”与“有为”(12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查看答案

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D.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