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

(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1)(6分) 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 (2)(6分) 时期:文革时期。(2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 (3)(12分) 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 【解析】(1)注意材料一的关键句“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即可总结出变化趋势;从材料一的宗旨和课程设置(语言、历史、理科、艺体、劳动技术等)可概括其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的“语文”、“科学常识”课本图画及“目录”,可综合判断为文革时期的教育;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导思想、教学形式等角度分析主要原因。 (3)从材料三的“资本主义统治”、“两大对立阶级”、“殖民掠夺”可归纳为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从材料三的“工业、民主、法制、城市化”可归纳为近(现)代化史观,从“殖民体系”、“密切国际交流”可归纳为整体史观,从“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可归纳为文明史观。从这三大新史观出发,分别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生活、民主法制、科技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概况及重大战略举措。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科教文化?中国现代的教育?“文革”期间的教育;现代中国科教文化?中国现代的科技?“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及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贸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历史研究思想方法?史观?阶级斗争(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4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查看答案

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查看答案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   )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