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柏拉图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

柏拉图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这反映了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A.理性主义         B.个人主义          C.怀疑主义         D.人文主义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核心,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和人的感觉是衡量世界万物好坏的主要标志,答案选D,A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B C两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其本质。 考点: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试验成功

 

查看答案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国盟会宣言》1905年8月

材料二:“孙中山是从民间来的……他生于农民家庭。他的父亲耕田。他县里的人民都是农民。……就在他早年还是贫农家里贫儿的时候,他变成为一个革命的人。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的农民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  ——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材料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也。但民主主义,在数十年前,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    ——《三民主义改造新国家》

材料四:“两年之中(1895—1897)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不能及的……统计英国的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孙中山选集》

材料五: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1879年发表《进步与贫困》一书,认为土地是人类的公产,地租是不劳而获,人人应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因此人人都应该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土地被私人占有,这是社会贫困的主要根源。因此,他主张土地国有。但是他又认为采取没收地主土地的手段过于激烈,主张征收土地税。这样就能够刺激社会生产的发展,制止土地投机增加工人和农民的收入,以便实现“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形成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6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孙中山的思想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哪些思想精华?又运用了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核?据此概括孙中山思想所体现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发展特点。(8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

(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6分)

(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当时称吐蕃)之间的关系的?(3分)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到什么作用?(3分)

(3)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哪些措施?(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

材料二: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2)材料二中三朝收支情况有何变化(2分)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对上述社会问题北宋进行了哪两次改革?改革的结果怎样?(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