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2007年7月1日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

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2007年7月1日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枚。下图是其中的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采用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作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D.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A 【解析】 试题分析:B、C 两项从图中体现不出来;D 项混淆了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香港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遗留问题,需要与英国进行磋商,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不需要外国势力介入。故正确答案为A,材料体现的是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 考点:一国两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秦至清初,上下两千余年间,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诸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满洲等对国家的统一有重要的影响,历代王朝在这一地区采用多种措施加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三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写的《溥仁寺碑文》中说:“柔远能迩,自古难之。我朝祖功宗德,远服要荒;深仁厚泽,沦及骨髓。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始皇时期加强对匈奴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2)据材料二反映了其什么样的民族观?结合所学,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方式“收养”突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什么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康熙帝对蒙古地区是如何加强管辖的?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历代王朝都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有何认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查看答案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 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中期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3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少。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

材料三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四 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白海军《光荣希腊》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4分)

(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4分)

(3)材料三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查看答案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危机,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亦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材料三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4分)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什么材料二中商鞅却因变法而死?(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重要认识?(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