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

材料一: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

材料二:张岱年等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四: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自新潮澎湃,孔子乃为人攻击之目标。学者以专打孔家店为号召,侮之曰孔老二……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礼教流毒之罪人,以谩孔为当然,视尊圣如狂病。而近一年中,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打破羞耻,其行为之激烈暴历,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

(1)是否赞同材料一的结论?请阐述理由。依据所学回答得出材料一结论的依据。(3分)

(2)材料二作者称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依据是什么?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3)材料三可否证明材料二中儒学“一手伸向未来”的属性?请概括说明。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学在明末清初的新发展,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6分)

(4)材料四所述历史现象能否证明材料二论证的正确性?请依据材料四加以说明。(4分)

 

(1)不赞同。过分夸大了孔子及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而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3分) (2)“守旧”“复古”是指礼教伦常,贵贱有序;“维新”“开明”是指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对家族、对国家的责任。(4分) (3)可以。因为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新发展: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发展工商业;强烈抨击、反对专制皇权;主张学以致用,治学应有利于社会根本问题的解决。认识:是封建专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民主启蒙的色彩,对中国扣世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6分) (4)能够证明儒学思想“守旧”“复古”的属性是存在的。材料四反映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根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来挽救、发行中国。(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认为“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从西汉时期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作者过分夸大了孔子及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2)应根据材料二和自己的理解分析:“守旧”“复古”是指儒家的伦理纲常,贵贱有序;“维新”“开明”是指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视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主张。 (3)注意把握材料三的观点: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可以证明材料二中儒学“一手伸向未来”的属性。 (4)材料四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这些现象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改造中国社会。所以能够证明材料二中儒学思想“守旧”“复古”的属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6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4分)

材料二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3)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

(4)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担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7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9分)

(2)同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各顺应了什么历史潮流?两次改革从社会转型角度又有何相同之处?(6分)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 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钓鱼岛的相关记载,最能说明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1534年,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琉球,指当时的琉球群岛,今属日本冲绳县)记载,“过平嘉山,过钓鱼岛屿,过黄毛屿,……目不暇接”

B.1556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后所著的《日本—鉴》中记载:“……相去回头(回头,指回头屿)百六十里,钓鱼屿,小东(管辖)小屿也(小东,明朝人对台湾的一种称呼)”

C.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中,将钓鱼台(即钓鱼岛)等岛屿的着色与中国大陆相同,与琉球不同

D.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的《大日本全图》中不包括钓鱼岛列岛

 

查看答案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