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9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

1890

1898

数量(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5分)

 

(1)提供了资本、劳动力以及商品市场。(3分); (2)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且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总产量增长迅速。(4分) (3)原因:司法改革在农村进展缓慢,农民依然遭受贵族欺压;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阶级矛盾尖锐。(3分) 启示: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工业化进程中要关注农民利益。(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材料二指出: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工业总产量增长迅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通过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分析农民暴动的原因:改革的不彻底性:农民依然受到贵族地主的剥削和压迫,“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改革的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改革的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可以联系当前的“三农”热点,关注农民生活等得出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1861年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可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仗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商鞅变法的条件。(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3分)

 

查看答案

现代化——曾经的困惑与现实的挑战

20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文明走向辉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奋斗目标。然而,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 英语单词 modernization 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  modern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6世纪,有两层含义:(l)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可见,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还包括将来发生的新变化;现代化既可以表达一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又可以表达一种最新特点(发展状态)。

请回答:

⑴英语单词modern产生于16世纪,请举出在此期间的modern现象(4分)

⑵到18世纪,又出现了以modern为词根的modernize,请从这一时期欧美地区各个领域新现象,说明单词modernize出现的社会存在依据。(4分)

⑶近代以来人类进行了三次工业技术的革命,在动力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二战以来人类在能源和动力方面的变革是什么?它将对人类文明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

材料二:张岱年等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四:吴宓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自新潮澎湃,孔子乃为人攻击之目标。学者以专打孔家店为号召,侮之曰孔老二……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礼教流毒之罪人,以谩孔为当然,视尊圣如狂病。而近一年中,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打破羞耻,其行为之激烈暴历,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

(1)是否赞同材料一的结论?请阐述理由。依据所学回答得出材料一结论的依据。(3分)

(2)材料二作者称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依据是什么?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3)材料三可否证明材料二中儒学“一手伸向未来”的属性?请概括说明。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学在明末清初的新发展,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6分)

(4)材料四所述历史现象能否证明材料二论证的正确性?请依据材料四加以说明。(4分)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请回答;(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6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4分)

材料二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3)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

(4)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担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