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三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自《渴望生活在宋朝》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8分)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6分)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4分)

(4)宫崎市定受到哪些史学范式(史观)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1)史实论证:政治:三省六部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原。(4分)经济: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市民阶层壮大。(2分)文化:儒家思想趋向于思辨及体系化(理学的形成及发展)、文化发展出现了通俗化的趋势。(2分) (2)原因:经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前提。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的不断解放,为西方崛起扫除了思想障碍。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 (以上任答3点皆可,此问满分为6分。) (3)实践结果: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因斯大林模式僵化长期得不到改变,最后失败。(2分) 中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分) (4)文明史观或现代化史观。(1分)理由:从唐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文明演变得出结论。(1分) 阶级史观。(1分)理由:从作者提到社会主义的兴起得出结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政治上,“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经济上,“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思想上,联系所学可知,宋敏理学产生;第(2)问,注意回答角度要全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回答;第(3)问,简述俄国社会主义从建立到失败的史实即可;简述中国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遇到挫折,再到开创特色道路即可;第(4)问,根据作者考查问题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关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等从这里可以判断是文明史观;或者是现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都可以。 考点:三省六部制、新航路的开辟、十月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四:(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是哪些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3分)

(3)材料二中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2分)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了“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3分)

(5)用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4分)

 

查看答案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主要观点是(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查看答案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   )

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                    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查看答案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增强了殖民国家的实力                  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引起了“商业革命”                    D.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