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看出孝文帝充分估计了迁都的困难,才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C正确。从“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可看出许多人不愿离开故土南迁,说明其保守势力很强,B正确。从材料中可理解到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D正确。而A项所述意思和题干表达意思正好相反,是错误的,答案为A。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在《劝学篇》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 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与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潮的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说明其政治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6分)

《共产党宣言》

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民主革命纲领

③(2分)

第二次

①(1分)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次

②(1分)

④(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北宋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清初,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最后集中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极点。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三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摘要: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该文件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原则?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三,建国初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体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教育措施及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图略)的图注: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6分)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2分)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2分)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