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

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                           D.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租田”“交换田”“送田”等信息,说明当时土地可以出租、交换、赠送,反映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故选D。 考点:井田制的瓦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51年与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发生的

B.都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纲领

C.发动者都曾用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D.都主张推翻清朝并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查看答案

某篇文章写道:“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该观点是

A.正确,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正确,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错误,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查看答案

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不在于本人的善行和所积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材料二: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财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师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卡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4分)

(3)卡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2分)

(4)卡尔文、路德宗教改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这里的“人文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过会折》

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曲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竞其功的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么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意义。(6分)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竞其功的”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四中,“激进分子”指什么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何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那些认识(4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划分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于携眷移民给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个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