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干支纪年法与公元纪元的换算。天干每十年轮回一次,地支每12年轮回一次,干支纪年法60年轮回一次。干支纪年法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的年份,本题可以选择1894年(干支为甲午年)作为参照进行推算。那么1900年换算为干支纪年,天干甲+6为庚;地支午+6为子,所以1900年为庚子年,选B。 考点:干支纪年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                           D.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查看答案

1851年与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发生的

B.都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纲领

C.发动者都曾用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D.都主张推翻清朝并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查看答案

某篇文章写道:“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该观点是

A.正确,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正确,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错误,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查看答案

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不在于本人的善行和所积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1517年10月,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大教堂的门上张贴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的销路大减。

材料二: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财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师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请回答:

(1)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实质是什么?它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卡尔文和路德主张的相同点。(4分)

(3)卡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2分)

(4)卡尔文、路德宗教改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这里的“人文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材料一: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过会折》

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曲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竞其功的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么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意义。(6分)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竞其功的”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四中,“激进分子”指什么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他们的政治活动有何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那些认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