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学术讲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

得摘抄材料原句)(8分)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2) 材料二这种史观认为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一史观,可能会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5分)

材料三: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40年以来“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是指什么?材料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中的“独特性”指什么?(9分)

(4)请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至少两个实例),论证材料三中“在‘接踵而来外力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的观点(8分)

 

全球史观;(2分)利:宏观全面,以整体世界或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重视文明间交流的意义;批判、否定了欧洲中心论;弊:忽视各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全球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不准却;对跨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清(意思对即可,答对3个即可得6分) (2) 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2分);评价较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分) (3)外力冲击(2分)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学东渐或西方的技术、制度、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传播(4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分) (4)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五四运动均可。 每个例子要求原因两个角度、事件、影响;(4分)要求例子两个;(4*2=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主张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反映的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全球史观的利弊。“利”体现在:“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批评欧洲中心论”等。“弊”体现在:“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2)材料二认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观点属于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按照这一观点,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革命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评价较高。 (3)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指“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是指:自1840年以来外国或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组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及其影响;还有不断东渐的西学、西洋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材料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中的“独特性”指:正是在“接踵而来外力冲击”下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或变化,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古代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4)要求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该问属于论述型问题,答题时注意史论结合。如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其他事件还可以列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 考点:多元史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7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7分)

 

查看答案

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查看答案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假如”都不可能出现的根源是(   )

A.伴随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法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过于强大

C.马克思主义没有被公社社员接受,而且缺乏革命政党领导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查看答案

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

A.号召俄国人民推出世界大战              B.发动七月革命

C.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建立苏维埃政府

 

查看答案

17世纪至19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

A.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核心                B.建立方式多样化

C.都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D.都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