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人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有人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C 【解析】 试题分析: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治的创始人,公元前1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他因功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故应选C。 考点:古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的政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崛起 (25分)

材料一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大国衰落之鉴》  

材料二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试述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4分)

(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6分)

(3)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15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或特殊性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查看答案

勿忘历史(12分)

材料一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2013年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提问中日在钓鱼岛问题时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事实反复证明,只有尊重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日本只有正视和深刻反省历史,才能搞好同亚洲邻国的关系。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论点,你又是如何认识日本战败的原因。(5分)

(2)简述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应该“尊重历史”的历史依据(7分)

 

查看答案

世界文明发展(12分)

材料一  有人认为中世纪曾是“黑暗时代”,但在15世纪的某一时期,黑暗终于消失了,欧洲苏醒了,涤除了污垢,又开始了思考和创造,……欧洲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当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早期所形成的是以欧洲体系为骨架的世界体系,还不具有充分的世界性,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是该体系的解构过程,而恰恰在这一解构性运动中,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了,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历史的转变。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欧洲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的“决定性优势”。(6分)

(2)20世纪末基本促成地域性世界向整体世界转变的因素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

中国人的世界观(12分)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问题: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试分析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轨迹。(6分)

 

查看答案

儒家文化(14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问题:(1)根据下面提示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或根据相关言论者,补充儒家言论,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10分)

序号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人性本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天人感应”…………

董仲舒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