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分别指哪些时代? (3分)

材料二  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而当时,在1万人中的大学生: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2)材料二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3)材料三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促成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和主要方式是什么?(6分)

(4)19世纪末,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但也有不和谐音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和谐音符”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表现。(4分)

 

(18分)(1)秦汉;隋唐;元明清。(3分) (2)美国(1分)。原因:在教育发展程度方面,美国高于英国;在重要发明和生产管理方面,美国领先于英国。(4分) (3)世界市场形成(2分)。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2分)。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扩展和掠夺等(任二点,2分) (4)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和紧张。(4分) 【解析】 试题分析: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公元6世纪、13世纪末这三个时期分别指秦汉;隋唐;元明清。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是美国,教育发达,主要发明和技术也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形成,同时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形成,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2分)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君主的“世界观”。(4分)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人从“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3)从材料三看,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分)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第三个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人的“世界观”的转变轨迹。(3分)

 

查看答案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沃勒斯坦在其《现代世界体系》中分析16世纪“欧洲世界经济体”时,提出了“中心国家”、“边缘地区”等概念术语。“中心国家”是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优势的国家,“边缘地区”的特征是本土国家很虚弱,包括从根本不存在的国家(指处于殖民地状态)到自立程度很低的国家(即指处于新殖民地状态)。

(1)依据材料一中的观点,指出19世纪中后期的“中心国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世界地位确立的原因。(7分)

材料二  1946年冬,西欧出现了百年未遇的严寒,燃料和粮食严重匮乏。欧洲有几十、上百亿美元的赤字,这对美国经济也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欧洲如果不从美国得到美元就无力购买美货。同时,严重的经济状况又引起社会动乱,法、意、英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法、意共产党威信空前提高。1948年4月至l 952年6月,4年时间,美国共拨款援欧131.5亿美元,接受这一法案的西欧国家,他们的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等。

——编自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西欧之间的什么关系?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关系的原因。(8分)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2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与西欧之间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4分)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960—128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l/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材料中所说的“公元960—1280年间”和“1700—1840年间”分别是指哪两个时期?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8分)

 

查看答案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曾有过一些时断时续的交往。但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还有待于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能有力而持续地到达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举例说明材料一中两个文明之间“时断时续的交往”。“欧洲获得足够的力量"与哪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5分)

材料二  40年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物,在民族战争失败后提出“            ”的命题。在这个命题里,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以其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艰难变革。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命题”是指什么?“60年代、90年代的新陈代谢”分别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6分)

材料三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

——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8分)

 

查看答案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思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两则观点都

A.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B.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

C.认同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D.认可社会环境影响历史人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