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他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一等(6~5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4~3分)  ①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2~0分)  ①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就本题而言,学生可以选择赞同该观点,赞同中国近代吸收西方文化的观点,也可以反对该观点,但是都要进行论证,说理充分。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  

代化工业文明转变?”(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

果是什么?(3分)

(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8分)

 

查看答案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研究莫言作品下列最值得参考的文献是

A.《老人与海》     B.《百年孤独》  C.《巴黎圣母院》   D.《日瓦戈医生》

 

查看答案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规定: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给以直接补贴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播种面积。1938年又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至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以上法令表明美国政府

A.持续推动缩减农业生产规模            B.着手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C.对农业调整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        D.认识到稳定农业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D.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