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
材料二 乔治·华盛顿全靠他在独立战争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才使各个殖民地保持了一致的目标。他在战后的贡献也是同样伟大的。他担任第一任总统时的坚定态度和树立的榜样限制了党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把国家的分裂推迟了六十年。他的为人和影响制止了美国人要对英宣战或对法宣战的危险倾向。他使自己的职责具有无上的尊严,并且用自己的才智鼓励他的政府。联邦政府顺利地组织起来,建立了国家信用机构,制定了外交政策,这些都是他担任总统的功劳。他拒绝第三次任职,为美国开创了只能连任两届总统的传统。
——温斯顿·丘吉尔 [英] 《英语国家史略》1956~1958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对英国持怎样的态度?而他拿起武器的依据是什么?(7分)
(2)丘吉尔是怎样评价华盛顿的?(8分)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美国对此深为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队做战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己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其地,现在又承诺在台湾修建海军基地。事情看似公平,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然而,将《五国条约》与华盛顿会议达成的另外两个协议——《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相权衡,该条约的基地条款显得无足轻重。《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摘自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依据何在?“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的“言中”是指何事?(7分)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就是基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商品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组成的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是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非洲独立后政治体制的选择。(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但又跳不出特定时代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没有一个宽松、平和与自由的社会环境,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发展,于是克服专制王权就成为那些具有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最大任务。英国内战就是为了克服专制王权,然而暴力革命的结果是消除了国王,却产生了另一种专制形式,即克伦威尔的个人独裁。
——刘成《英国兴衰千年回溯》
材料二 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地欢迎。渴望复辟旧制度或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因为他结束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又建立另一种专制形式”。(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在内政方面“受到普遍欢迎”的措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常出现“另一种形式”的个人独裁统治的历史现象。(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 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2分)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