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第三任美国总统。罗伯斯庇尔(1758--1794),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实际首脑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杰斐逊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是监督政府的第四种权力,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在各种手段中,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可靠的。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态度,纵观他的一生,不改初衷。

----《杰斐逊集》

材料二   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随意表现自己一切能力的权力。……以法律为保障。”……他秉持卢梭的教导:公民的天赋人权在达成社会契约时全部交给了社会,声称国家或社会的主权者的永远正确的意志就是“公意”。每个公民分担公意,虽然有违背公意的个人意志,但社会契约论的要求不言而喻,谁不服从公意,都要被逼的服从。·…

但雅各宾派通过起义掌握政权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从思想观念到现实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主张支持出版自由到限制自由”、“从主张思想多样性到统一思想,不允许思想分歧的存在”、“从反对操纵舆论到主张政府影响舆论”。

---张昆《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杰斐逊和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观念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杰斐逊始终秉持新闻自由观念以及罗伯斯庇尔最终放弃新闻自由的原因?(7分)

 

(1)同:二者都信仰天赋人权的理念,都主张依靠法律保护言论自由;(4分) 异:杰斐逊主张个人新闻自由,用以监督政府;罗伯斯庇尔主张主权者新闻自由。(4分) (2)杰斐逊:受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的影响,坚持民主共和的观念(监督政府防止暴政),(4分)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为捍卫大革命成果,强调以公意为重,牺牲少数派的自由成为必然选择。(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在各种手段中,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可靠的”,材料二中的“自由是“人所固有的随意表现自己一切能力的权力。……以法律为保障。”可以总结出二人的相同点。根据材料,杰斐逊主张新闻自由“是监督政府的第四种权力”,罗伯斯庇尔主张限制自由,主张政府影响舆论;由此可以概括出二人的不同点。 (2)本问要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对新闻自由观念的态度;根据材料及所学,杰斐逊是北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之一,其目标是追求民主共和,监督政府;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首脑之一,其目标是捍卫大革命的成果。由此可以分析出二人对新闻自由观念不同的原因。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杰斐逊、罗伯斯庇尔)(课标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配合着中国政局的变幻和中东铁路深入中国东北腹地的修筑,“远东政策”的指向性日趋明朗,……沙俄欲变中国东北为殖民地的“黄俄罗斯”计划成为了“远东政策”的核心,虽然这时的“黄俄罗斯”计划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独占和吞并中国东北,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的终极目标始终没有改变。“黄俄罗斯”计划使日本大为惊骇。它竭尽全力地一再确保自己大陆政策能够有效地施行。不过目标一致利益相悖的两项政策,势必会在推行的过程中有所碰撞。

——郭瑞《沙俄“黄俄罗斯”计划始末》

材料二  战争的伟大属性现在表明得特别明显,这就是在事实上,在千百万人的面前揭露出一项只有少数觉悟的人才明白的人民和政府间的不一致。一切先进的俄国人,俄国社会民主党,俄国无产阶级对专制制度的批判,现在已被日本武器的批判所证实……。战争远未结束,但是它每延续一步都将促使新的伟大的战争,人民反对专制制度的战争。     

——列宁《旅顺口的陷落》

材料三  就在日俄宣战后的第三天,立宪派的《中外日报》即发表社论,认为长期以来都是白种人打败黄种人,而这次战争将使人认识到“国家强弱之分,不是由于种而是由于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立宪可以富国强兵、可以救亡图存,甚至某些原先反对立宪的守旧人物也转而倾向支持立宪。

——凤凰网《日俄战争影响深远》

⑴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一关于日俄战争性质及原因的认识? (4分)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日俄战争的认识有何相似之处?结合相关史实,说明你是否同意这两则材料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它对当时的中俄两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1分)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6分)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4分)

(3)你认为梁启超作出上述比较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范蠡、计然的经济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材料二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於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以上材料均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计然的经济改革的思想及其影响(10分)

(2)材料二中范蠡是如何将治国的思想用于治家的?(5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历史演进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就是农牧对峙不再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处于自在的民族状态。历史上中国范围的民族关系,在经济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同时,往往出现政治上的分化与隔离倾向。这是与农牧对峙格局密切相关的。农耕地带,基本上是汉族聚居地区;游牧地带,则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数千年交融形成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由于当时在中国范围之外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足以威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力量,中国各民族尚不能对之有自觉的认识。

西方势力的到来,中国被纳入世界范围之中,表现为农牧对峙形态的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不再成为历史的主题,而让位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中国民族与外国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变得突出起来,统一性空前提高。中国“大一统”的领土主权意识和整体民族精神逐渐得到自觉的体认,作为中国范围各民族之“共名”的“中华民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华民族”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2013年1月北京的雾霾天气引发了许多有关环保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

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材料二  埃及的阿斯旺高水坝无疑对提高埃及的供水量是有价值的,但是与此同时,它却减低了向地中海漂流藻类营养物质的数量,以致对许多国家的鱼类工业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从生态的观点来看,近代时期工业的急速增长,几乎纯粹是一种灾难。近代技术所产生的废物,其中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向自然界撒放的杀虫剂、大量的人工合成产品、原子武器试验产生的结果等。如1986年苏联的基辅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危险辐射,1991年伊拉克冲突中有500万至1000万桶石油被倾注到波斯湾水域,于是政治上对生态资源的损害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与人口爆炸之间紧密关联的问题在全世界存在着。正是近年来人口惊人的增长,生态环境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美】罗伯特·E·泰勒《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徽是一只巨手托着插着一支鲜嫩树枝的地球,它告诉人们:“地球在我们手中。”围绕着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会议在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根本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三项文件。“里约宣言”指出: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为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而努力。 

——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8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环境问题,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社会和我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措施。你如何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