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

材料三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2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分)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2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 (2分)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2分)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1分)为什么?(2分)

 

(1)目的:培养儒家人才,传播儒家思想;提高儒家政治地位,贯彻儒家政治理 念。 (实行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仁政,限制君权。) 影响: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妇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改进。培养的各方面人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等。 相同:读经。新特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政治制度。 重视农、工、商等经济类科目的教学。 (4)目的:通过反对封建统治思想,达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民主共和理念,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同意。经学中有大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读经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不同意。经学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的研读不利于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可以看出来董仲舒办太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授儒家经典,巩固儒学的治国理念。董仲舒的一系列努力,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从材料二的数据可以看出,教会学校的兴办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女孩入学也对中国的传统观念造成了不小的冲击。(3)从材料“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中涉及到的学科门类可以看出京师大学堂与以往的学校的相同点是都开设了经学科。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增设了许多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4)蔡元培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废除读经课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民主的理念。对于小学是否读经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变化·汉代儒学(太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之近代教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4年

华兴会、光复会成立。陈天华著《猛回头》和《警世钟》。

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1915年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从上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几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并说明这几股进步潮流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2分)

(2)某校高二学生历史学习研究组认为,此表编制者明显忽视了经济文明史部分,据此请加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2分)

(3)严复译述《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遗产?(4分)

(4)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理想蓝图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2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3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1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1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分)

(2)材料2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

(3)依据材料3,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2分)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查看答案

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他主要是为了 (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名宿    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