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和会上,争吵不休的战胜国却一致同意保留德国在东线的部队。这最有可能是为了
A.确保法国的安全 B.维系欧洲大陆均势
C.遏制社会主义的苏俄 D.安抚德国抵触情绪
表1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
1:28 |
德国 |
1:32 |
英国 |
1:57 |
俄国 |
1:107 |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主要参战国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1882年,三个欧洲国家在一份盟约中约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份盟约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是
A.德国和俄国 B.俄国和奥地利
C.英国和法国 D.德国和奥匈帝国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中国近代史学家陈衡哲在《西洋史》中用"英国革命中的冲突势力"图9来说明英国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三个性质。作者在此( )
A. 否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B. 用唯物史观解释英国革命性质
C. 认为英国革命是多元发展的结果
D. 解释方法深受社会史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