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A.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据中国档案材料,1950-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顾问或专家共计1093人。1958年8月赫鲁晓夫访华,中苏达成协议:在华苏联顾问或撤回,或改为专家,以后将根据中国的需要继续派遣专家。国务院通知“各部门聘请苏联专家必须严格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1957年有952人,1958年915人,1959年699人,1960年410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得到苏联的大力帮助
B.中国试图摆脱苏式发展模式
C.反映出中苏分歧越来越严重
D.苏联撤走专家是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决定性因素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1943年出版)一书说,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重庆谈判期间 D.北平和谈期间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 实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
D. 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