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1分)科技、教育、国防的发展深刻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

(11分)科技、教育、国防的发展深刻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3分)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3分)还存在着什么问题?(2分)

材料三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3)材料三中辽宁号人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3分)

 

(1)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儒家思想;重农抑商政策;科举制度;闭关锁国政策等等。(3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 (2)成就: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3分)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发展不平衡。(2分) (3)原因: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实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中国海军(国防)现代化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苏联解体,国际局势缓和。(3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道基础题,考查的内容是教材的原文内容,建议学生一定要熟悉教材的基础知识。 (1)首先应该理解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含义是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整天落后世界潮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 (2)可以根据材料二中每幅图的图名进行概括,图1反映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图2 反映的是青壮年文盲人数,图3、4 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获得的发展,然后结合其积极的方面说明。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图3 、4反映的比例不平衡等局限性去说明。 (3)是道开放的原因分析题。可以从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对外政策等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3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乃至国际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1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1分)简述其维新思想特点。(1分)

材料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4)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四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1分)

 

查看答案

(11分)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希波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制不断深化。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57年开始,第三等级的公民也有权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开始担任首席将军,进一步完善民主制。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回答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为民主发展所作的贡献。(2分)

材料二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2)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3分)

观点

对应的美国政治制度或事件

它(美国)是废除了君主制度的第一个大国

 

 

实行联邦制度

它以一部重要文件作为国家基本的和永久的法律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内容)有哪些?(3分)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1分)

 

查看答案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素以大胆新奇著称,其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其风格最接近于下列哪部作品

A.《歌集》               B. 《播种者》        C. 《茶花女》        D. 《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材料三  百日维新期间,政令频出。其中政治方面主要有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军事改革措施包括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等。为此,光绪皇帝屡颁严旨,诏令各官署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然而除湖南之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塞责,并不实行。——《戊戌变法的再探讨》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5分)

(3)据材料四,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3分)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材料四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