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均以丝货为重”可知①②正确,由“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可知④正确,③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查看答案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 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

 

查看答案

《沈氏家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查看答案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查看答案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B.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很发达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