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4分)

 

(1)特点:“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官师合一”(或答政治与教育相结合)。变化: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 (2)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如具体答出:派遣学习,言传身教,各地实践亦可赋分)。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 (4)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 推动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 【解析】 试题分析:(1)特点: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可以推论出西周时期是官学,即学在官府(由贵族垄断教育);由材料直接可以得到“官师合一”这一特点。变化:由“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可以得出变化是: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原因:由于教育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所以其变化的原因应该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去思考。 (2)特点:由材料二中的“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亲自进行教育”和“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可以概括为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贡献:由材料中的“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可以得出其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选官制度:根据材料所述“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可知这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即察举制。原因:根据材料所述的现象“当时唯一正途”可知政府的绝大多数官员是通过太学学习、地方推荐和政绩考核才能为官,而不是世袭为官了。 (4)由上述材料所提的三个时期教育的发展来看,主要是讲古代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所以除了具有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文化风俗发展之外,还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十四、十五世纪前后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天下的谷仓,故有“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出现。……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苎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原料。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8分)

(2)从材料二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直接引发了哪些变化。(6分)

(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综合材料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现有如下名句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②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⑤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

请按照上述所体现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⑤②         B.③①④⑤②

C.④⑤①③②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

①词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明清新儒学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姓名

成就

中国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提出“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①中国古代科技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以应用技术为主

②明清科技发达,领先世界

③西方科技采用观察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科学

④西方医学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