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种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被誉为“中国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保存着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这些信息反映出
A.湖南耕种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B.中国此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C.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
D.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一直在南方
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
人均肉类产量(公斤) |
1928~1929 |
470 |
35 |
1930~1932 |
460 |
20~25 |
1933~1937 |
440~450 |
15~20 |
1938~1940 |
420~430 |
25 |
A. 苏联的粮食和肉食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
B. 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C. 苏德战争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D. 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作用不大
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作品是( )
A.《诗经》 B.《离骚》 C.《九歌》 D.《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