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变革世界的引擎(25分) 材料一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

变革世界的引擎(25分)

材料一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问题:

(1)概述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世纪中国文明。(4分)

(2) 推动欧洲把中国“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 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15分)。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其提示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1)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德治与礼制、唐朝时的分权理论和科举制度、宋朝时的文官制度和成熟的科技成果等对西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4分) (2)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和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代议制的确立;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15分)  评分项一:观点 答案l:能够就“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的内涵提出观点 ·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历史的时代潮流不可违,违者,先进必将会变为落后,顺应者,则能跨越发展。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与世界、思想的僵化是阻碍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包袱 答案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中世纪中国领先的阻滞从何而来? 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第一档(13—15分);第二档(8—12分);第三档(3—7分);第四档(1—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去概括中国古代能影响世界的史实,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去思考,然后再看其是否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最后可以得出相关结论:即政治、科技和思想方面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 (2)这一题需要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来回答。从近代以来西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角度思考相关史实,选择那些能够“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即促进欧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事件加以表述即可。 (3)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能力要求极高,而且采用SOLO评分方法,能将考生能力表现的不同层次通过分数体现出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要求考生首先能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出一般性而不是就事论事般的结论,然后能够从材料中和材料所衍生的比如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立场等角度寻找史实,之后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论述,论述过程要有逻辑性,并且过渡自然流畅,有一定的连贯性。 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礼乐制度;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隋唐政治新格局•科举制;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辉煌的科学技术•三大发明;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辛亥革命探究(14分)

材料一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4分)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8-19世纪的中西方贸易(12分)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分析两种贸易方式带来的影响。(6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新旧势力的较量(12分)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是那么的欢腾、激昂。这时行刑乐队奏起来。接着,刽子手把他(路易十六)脸朝下平放在断头台上。神父口中念道:“圣路易的儿子,你升天吧!”铡刀落下,国王转眼身首异处……

满分5 manfen5.com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当庇护七世在隆重的时刻举起很大的皇冠要给皇帝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里夺过皇冠,自己戴上,接着,他的夫人约瑟芬跪在……

满分5 manfen5.com

 

问题:

(1)这两件事情分别发生在哪一年?这两件事情对法国历史的进程来说有什么进步意义?(6分)

(2)一个戴着王冠的脑袋掉下,一个脑袋上戴上了王冠。这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6分)

 

查看答案

儒学思想(12分)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恶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谊(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未必有利。”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 “存天理,灭人欲。” 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看重)于义,小人喻于利。” 

问题: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错误并改正得1分,仅指出错误不得分)并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4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与朱熹的义利观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8分)

 

查看答案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对此句话理解最正确?

A. 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B. 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产生了巨大挑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