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5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条约、事件及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

(25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条约、事件及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百年间签订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17分)

⑵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际态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8分)

 

⑴ 趋势: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平等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实现平等权利;1949年9月,针对近代签订的不同条约制定了不同对策。(如按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分部概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⑵ 主要特点:分别审查:根据条约内容(平等、不平等)确定灵活的政策;对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  原因:对美国,由于美国敌视新中国,废除美国对华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对苏联,鉴于苏联是新中国盟友,采取积极谈判,订立新的平等条约,逐步收回国家权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主要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并结合表格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巴黎和会开始到“改订新约”的运动、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减少了 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而到《共同纲领》“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对于不同的条约采取不同的政策。后半问,在回答时其影响时要分开阶段进行回答,可以分为巴黎和会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和巴黎和会后签订的条约的影响两部分来回答。 (2)主要特点从材料中归纳,抓住有效信息,“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从材料中可知原因“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而对于苏联,因为“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所以“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人文主义者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这句话体现了                                        

A.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B.重视物质享受、追求贵重金属的时代特征

C.批判宗教信仰、追求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D.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的生活态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两国共同边界1280公里,南段以阿拉伯河为界,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两国的重要石油基地和油港都集中于此。阿拉伯河是伊拉克的唯一出海口,也是伊朗油船的通道。长期以来,两国一直在争夺这一水道。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胡齐斯坦省居住为200多万阿拉伯人,他们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而在伊拉克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又受到伊朗的支持。在北部地区,两伊境内都有库尔德人,他们的反政府活动又分别受到对方政府的支持,这也加剧了两伊的对立。

材料二: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占35%,美国占21%,意大利占32%,英国占14%,德国占15%。两伊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6分)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局势和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9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至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劝说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太后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起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3分)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2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法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1分)袁世凯的告密又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3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本书在研究戊戌变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