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何以不曰...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而得之者。······共和政体为代议制政体,世界各国隶于此旗帜之下者,······如美国则已有十四省树直接民权之模,而瑞士则全乎直接民权制度也。吾人今既易专制而成代议制政体,然何可固步自封,始终落于人后。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于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彩,俾更近而抵于直接民权之域。代议政体旗帜之下,吾民所享者只是一种代议权耳。若底于直接民权之域,则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但此种民权不宜以广漠之省境实行之,故当以县为单位,对地方财政完全由地方处置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费。其余各种实业,则惩美国托拉斯之弊,而归诸中央。如是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矣。

—— 孙中山《中华民国之意义》(1916年7月15日)

(1)依据材料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对“中华民国”的名称情有独钟。这体现了怎样的伟人风范?(4分)

(2)概括提炼材料中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这样的中华民国在近代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为什么?(6分)

 

(1)原因:“民国”能在欧美共和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民国”能体现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的思想(2分)精神:振兴中华、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理论创新等。(2分) (2)思想:国民享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以县为单位实行地方财政自治。(2分)   没有真正建立起来。(1分)原因:政治上,专制传统的影响和专制势力的强大;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缺乏实现民主的社会经济基础;思想上,儒家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民主理论不系统不完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战乱频繁,缺乏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任答其中的3点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故今后国民,当奋振全神于世界,发现一光芒万丈之奇彩,俾更近而抵于直接民权之域。”可以看出孙中山取名中华民国的用意在于直接民权的考虑。同时取国名为民国而不为共和国,“吾人今既易专制而成代议制政体,然何可固步自封,始终落于人后”,体现了孙中山有着振兴中华和制度创新的精神。(2)从材料“若底于直接民权之域,则有创制权、废制权、退官权。但此种民权不宜以广漠之省境实行之,故当以县为单位,对地方财政完全由地方处置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费。”可以看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注意不要照搬材料。孙中山的民主构想并未在中国实现,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都用“社会主义”一词来指称王安石的新法。我们可以肯定,一种社会公正和有时甚至是平均主义的理想鼓舞着10-12世纪知识分子与农民中的某些阶层。但同样也显而易见,王安石的目的绝不在于对社会和政权的基础提出质疑。影响他的是一些自由化观念和行政官吏的那种注重实际的思想。······在他看来,单独负担直接赋税和徭役的小农所遭受的事实上的歧视,乃是国家衰败的深刻原因。他认为,一旦改善他们的处境和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把他们团结在抗击北方帝国的蚕食和入侵的斗争中。

——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的措施,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5分)

(2)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是“社会主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5分)

 

查看答案

(14分)实践需要自信,自信源于自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中,陈独秀认为近代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阶段的突出表现。(6分)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指导思想表现出高度自觉和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人民日报》(2013年1月29日)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年中国提出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背景,各举一项史实说明“共同发展”是鉴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些教训、“多边贸易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将如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6分)

(3)针对材料一倡导的“觉悟”与材料二体现的自信,谈谈你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22分)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禁民私造。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使用交子的原因。(5分)

材料二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但是鉴于铜钱铸造不易、纸币容易贬值,白银作为货币始终在民间流通,其贮藏、交易的优势日益明显。1530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 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表明明朝政府承认白银法币的合法地位,扩大了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货币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高峰。

—— 据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货币制度演变经历的阶段,说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型货币的原因。(7分)

材料三  明后期从西班牙、日本和葡萄牙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额简表

流出国别

流入中国的白银额(两)

备注

西班牙

87 750 000

根据崇祯年间梁兆阳《海澄县志》卷十一记载推算,此白银总额, 折合西班牙比索为439 581 960元即四亿元以上。

日本

200 000 000

葡萄牙

42 762 750

总计

330 512 750

——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3)围绕材料三所述现象,以 “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写一篇简要历史论文。(10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现象展开评述;立论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查看答案

1955年印尼苏加诺总统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说:“各民族、各国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醒来了。用战火燃烧地球的白人旧世界正在垂死挣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正在崛起。这个世界将消灭冷战,建立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因为所有伟大的宗教在宽容的教义上是一致的,有色种族将建立新的道德标准。”这表明

A.国际旧秩序已不复存在            B.亚非独立国家成为新兴国际力量

C.有色人种将统治新世界            D.美苏冷战给人类带来严重伤害

 

查看答案

“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可见,巴黎公社在政治体制方面确有创新之处。这就是

A.实行直接民主                  B.实行普选制

C.实行议行合一                  D.实行议会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