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上述“新文化”范畴的是

A.王阳明的心学                   B.郑板桥的《兰竹图》

C.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D.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新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市民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ABD反映的不是市民文化,而是上层人物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题意,C小说形式反映了宋代以后城市市民生活的现实,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残酷的“文字狱”       

B.批判了理学对人自然欲求的扼杀

C.认为人们可以违法但绝不能背理            

D.认为理学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材料二  他(孙中山)总是寻觅合作伙伴,而向秘密会党、中国军阀、美国银行家、法国军官、日本官僚寻求支援。

——[法]白吉尔:《孙逸仙》

他的绝大部分计划都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在半个世纪还多一点的时间之内,中国并没有在什么地方铺设过那么多英里的铁路,可是,在袁世凯统治之下,在他担任铁路总办之时,他却打算在十年之内完成一个庞大的修造铁路的计划,除了一个自吹自擂的人以外,有谁愿意把这样一个有如幻想曲的《实业计划》加之于广大群众呢?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三  孙中山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第一大人物。……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铲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

——张謇在南通各界纪念孙中山大会上的讲话(19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民生主义?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思想特质?(6分)

(2)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孙中山?请运用这一视角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认识。(9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920年)

材料二  国联的使命是维护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此说国联是“强盗的联盟”是非常适当的。但是,自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国联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虽然联盟对抵制法西斯对外扩张不力,甚至纵容侵略者,但国联也进行了抵制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尝试。如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为侵略行为,伪满洲国是非法的;国联发起的裁军运动实际上延缓了德国的扩军速度,对意大利的制裁是国联反法西斯的重要行动。

——摘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1)威尔逊为什么要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为什么说它“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际联盟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一一《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  “国家之接续主义,一方面含有开进之意味,一方面又含有保守之意味。盖接续云者,以旧业与新业相接续之谓。……近世之国家中,开进而兼能保守者,以英国为第一,用能以三岛之土地,威加海陆。即北美合众国之政治,亦根据于殖民时代之历史者为多。此接续主义对于国家之明效大验也。”

——杜亚泉《接续主义》(1914年《东方杂志》)

 材料三  “欧洲之社会革命,其基础于哲学上之思想,既深且远;其关于生产上、政治上之运动方法,又甚周备,即吾国之知识阶级中,亦罕能言之;劳动阶级中,更无从得此知识,其不能发生自无疑义。”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的原因》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杜亚泉和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二者的分歧焦点。(9分)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杜亚泉观点形成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因此,“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王安石全集》

 材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和王安石有何共识?二者推行改革时的中心措施是否围绕此共识?(7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