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像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康熙),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

当然我们这四百多位皇帝,不能个个都做汉武帝、唐太宗,一般才具平平或贪恋酒色不喜早朝的懒皇帝,甚或像‘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要靠宰相辅政了。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嘛。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作假皇帝,然后篡位作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那就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见钱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9~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能多角度运用史料;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论述充分,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5~8分。要求:观点基本明确,基本能够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论述比较充分;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0~4分。要求:观点不够明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有所说明;表述一般。  答案示例1:材料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只能是君权的辅助。这一观点较为中肯的指出了古代君主制度的实质。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丞相开府治事,但最终决策大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设置本身就是对相权的分割制约,分担皇帝的工作。唐宋时期,君权进一步加强,无论三省六部制度的创设还是二府三司制度的发展,本质都是分割相权以集中君权。明清时期,内阁作为君权的辅佐机构,毫无法定独立治事之地位,而军机处则将这一关系推向顶峰。纵观古代君主制度的发展规律,最终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君相关系的实质。  答案示例2:材料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宰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君主的制约。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与皇帝之间构成较为平等的关系;此外丞相开府治事,政务人事大权在握,成为中枢权力的象征。唐宋以来,虽经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变化,但丞相因掌握行政权力而实质处于三权之优势地位。明中以来,内阁首辅制与票拟之权则构成了对君权的实质约束,使中枢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综上所述,材料中作者对君相关系的看法则过于绝对。 说明:主观试题学生所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已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材料第一段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权利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这也老百姓崇拜的原因之所在;第二段主要阐述了皇帝与相之间的制衡关系,作者从皇帝的个人素质出发既看到了相对皇帝的制衡关系,也看到了其不制衡的一面。 在进行观点评述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结合所学史实对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写出观点的合理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度、内阁、军机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在同人民民主国家的关系中严格遵守不干涉其内政的原则。苏联承认这些国家的人民政府,在政治上支持他们。苏联忠于自己的国际义务,从战时大大减少了的储备中拿出粮食、种子和原料提供给人民民主国家……苏联的武装力量驻扎在人民民主国家,苏联使得外国帝国主义者干涉民主国家内政的企图不能得逞……

——(前苏联)波诺马辽夫《苏联共产党史》

材料二  在目前的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是不自由的。……我认为,我们必须帮助渴望自由的人民以自己的方式主宰他们的命运。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在经济和财政方面予以援助,这对经济稳定和政治的有序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

材料三  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委婉的集合名词(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例如,西方正试图把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纳入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的观点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质和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西方所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6分)

 

查看答案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 -1848年之间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虽然这场“双元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此需要评述的仅仅是,这种变革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政治和理论工具,无论如何已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做好了准备,并足以让世界其他地方都革命化。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二  本书叙述的历史是一边倒的历史,主要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是这个经济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大踏步的前进的历史:理性、科学、进步和自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代,虽然欧洲资产阶级对全力夺取公共政治统治权力方面还羞羞答答。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革命的年代还没有结束。……这时期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显然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成就,全世界浇筑了几百万吨的铁,穿越各大洲的绵延铁路,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芝加哥等美国中西部处女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城市,汹涌的移民潮等等,这是一出欧洲和北美强权主演的戏剧,世界被踩在他们足下。……这段历史也是一场进步的戏曲(进步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波澜壮阔、开明进步、对自己充满信心、也感到满足。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导言》

(1)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资本的年代”的主要特征。(9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一切都是必然的”。(2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4分)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继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以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

——薛福成《筹洋刍议》1879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何异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较材料一,材料三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马克思曾高度赞扬现代英国的一批文学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这批文学家的作品

A.继承了东方文学的民本主义            B.渲染了海洋文明的浪漫色彩

C.记述了现实生活的悲欢离合            D.宣扬了理想主义的道德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