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 A.“无性则...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

A.“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涂之人可以为禹”                                                          

D.“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

 

B 【解析】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 。这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 A出自荀子的性恶论;C是说“ 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也就是说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D是强调讲求诚信;B是指“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朱或的《萍州可谈》记载:“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择婿’。亦有婚钱,谓系提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近岁富商庸俗与后藏者嫁婿,以饵士入,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C.商业发展繁荣,商帮出现                              D.婚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查看答案

翦伯赞在论及史料与历史研究时说:“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他所强调历史研究应该

A.历史研究应轻方法,重史料                                 

B.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地位同样重要

C.历史研究把史料和方法合二为一                         

D.历史研究应该认真钻研史料

 

查看答案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史记·封禅书》:“野鸡夜雊。”注:“雉也。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据此判断,自周以来实行避讳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儒家伦理纲常                        B.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同下层脱离的的经济政策”和“实行退却”的经济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苏俄后来实行的“退却”的经济政策有何历史意义?(9分)

(2)材料二中列宁和邓小平的提出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着眼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和邓小平在这些经济政策上共同的成功经验。(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种最根本的无可避免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之中差不多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而他们也会光荣地履行职务的;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每每不过是些卑鄙的诽谤者,卑鄙的骗子和卑鄙的阴谋家;使他们能在朝廷里爬上高位的那点小聪明,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远法三代,近采秦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进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庶吉士:明清在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进入翰林院学习,之后经考核再授各种官职)。其余归内外户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曾(部曹:指清代各部属官),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栓(编栓:指翰林院编修或检讨官,科举进士的前三名才能授予此官职)。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在选官方式上与卢梭的主张有何不同?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