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的一幅作品。下列表述与这幅图寓意相符的是 A. 列强扶...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的一幅作品。下列表述与这幅图寓意相符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 列强扶植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B. 日本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

C. 日本扶植清末代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D. 日本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B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分析图片可以看出,这幅图片说的是汪精卫已经成为了日本侵华的马前卒,日军则是以退兵作为诱饵引诱国民政府政治投降。故选B。A项错误,汪精卫投降并非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方式进行的;C项明显错误,和汪精卫无关,汪精卫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投降的;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奴化教育的内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章开沅先生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里的“同归”最有可能指的是

A. 民主政治的追求                  B. 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C.救国救亡的时代任务              D. 个人命运的选择

 

查看答案

古有云:“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利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天下,河渭无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于南方优越的水利条件

C. 儒学的发展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地域差异

D. 文化重心的不断南迁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查看答案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统治有度              B. 科举取士,统治有人

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              D. 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查看答案

(26分)20世纪,法德和解之光照亮了欧洲和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结束后)法国要追逐的目标和手段,比英国更为偏狭和近视,除了分享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外,主要是企图独揽欧洲大陆的霸权。为此,它要通过领土上肢解、经济上榨取、外交上孤立、军事上限制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永远降为二等国。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鉴于70年中,法国三次(即1870年、1914年和1940年)遭到德国的入侵,又担心战后德国东山再起,重新构成对法国的威胁;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即需要鲁尔地区和萨尔地区的煤铁资源),在战后初期法国主张肢解德国,……但是,法国的对德主张遭到决定德国民族命运和前途的美国和苏联的冷淡、抵制和反对。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两国的垄断资本开始相互渗透,从而使两国经济逐渐加深了相互间的依赖。

——吴国庆《法国》

材料三  为了与德国建立永久和平,法国希望把复苏的德国遏制在一个强大的框架内,在这个框架内所有的成员国将得到平等发展,德国的力量不会被削弱,因而也能使其满意。德国人感到,首先要恢复他们战后失去的平等地位,然后才能在西方建立稳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展开东方政策,而不至危及自己的繁荣与和平。出于这样的动机,法德两国在50年代建立了共同体,1969年再次发起推动经货联盟工程和导致签订关于欧盟的“马约”的政治联盟。

——(英)约翰·平德《联盟的大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领土”为例,说明法国是如何通过《凡尔赛和约》“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的?结合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史实,简述法国“追逐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对德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3)概括材料三中法、德对两国关系期望的相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后半期,法、德两国在“一个强大的框架内”发展的重大事件及意义。(12分)

 

查看答案

(26分)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是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传播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胡汉民《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1909年)

材料二  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首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1987年7月,中国电视观众人数已达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1978年中国还只有8千万电视观众,此后平均每年增加6.1千万。……1987年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超过1亿台。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而在1978年仅为2%。经常看电视的观众约占78%,电视观众接触电视的频率也高于广播和报纸。

——郭镇之《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十年》

材料三  下图: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起到的政治作用

满分5 manfen5.com

 

——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说明:该报告于2005年7月7日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五个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中国报业的变化情况。进入20世纪,中国通俗性报刊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2)最早提出“电视”名称和发明机械扫描电视的分别是哪国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科技角度分析这十年间中国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6分)

(3)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互联网在当今政治中所起的作用。(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