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国有兴革,何以使民不疑?国有征敛,何以使民不...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国有兴革,何以使民不疑?国有征敛,何以使民不怨?兴革视民之俗,何以杜其疑而使之和?征敛视民之力,何以平其怨而使之服?权衡枢纽,必在议会。……所拟定的府县议会议员,至多不过5人,而且选举人与被选举人限于“有家资或有品望”的绅士。

——张謇《变法平议》

材料二  1909年10月,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就发起组织谘议局联合会。分别以“预备立宪公会”和江苏谘议局研究会等名义宴请各省议员代表。对于请愿书和请愿团成员,张謇都仔细斟酌,并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情真意切,情理交融,从列强瓜分中国谈起,将国家的危机娓娓道,最后落脚到只有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方可全国上下一心以共同抵御外侮,否则,就使得爱国者灰心,人心殆失……1909年底开始,轰轰烈烈的请开国会运动序幕拉开。

——《张謇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参与及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活动的积极作用。(6分)

 

(1)主张:①地方:建立府县议会,绅士担任府县议会议员。②中央:举行国会运动,实行君主立宪。(4分) 原因:①列强侵略加剧,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清政府的腐朽封建统治,激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高潮蓬勃发展。 ② 张謇代表立宪阶层的主张,反对革命,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渐进的方法改良政治。(5分) (2)①扩大乡绅在地方自治活动中的权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君主立宪活动,客观上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催助剂。②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要求改变君主专制,客观上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权衡枢纽,必在议会。……所拟定的府县议会议员,至多不过5人,而且选举人与被选举人限于“有家资或有品望”的绅士”可以概括出张骞的主张是建立府县议会,绅士担任议员;材料二说的是张骞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举行了国会运动。原因可以从民族危机和张骞代表的阶级利益及特点等方面来说明。(2)张骞的活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虽然以失败以告终,但是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清政府自身的一些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些思想启蒙的作用。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张骞及其思想与活动(课标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志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民主政体下对平等的热爱就是把个人的野心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有丰功伟绩的人也不能例外,他们应该更为平等服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精神,结合所学回答其主张的历史背景。(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 ,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 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年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

——陈明远《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

材料三   “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2008年8月)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8分)

(3)对比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我国取得交通成就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B. 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 不同文明在相互收融中趋于同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