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英 法 美 德...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

大   事   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8分)

 

(1)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法德美四国在工业增长速度、工业产量所占位次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规律。(3分) (2)问题:一战前夕,英法德美四国在工业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上不相称。(2分) 直接影响: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2分) (3) 特点:① 战争爆发具有突发性。如斐迪南大公遇刺(或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战争。② 战争性质的复杂性。一战总体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但个别国家如塞尔维亚进行的是民族解放战争。③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如同盟国的意大利倒戈;中立的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④ 国家间广泛结盟,战争双方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⑤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与德国单独媾和。⑥ 参战国家较多。⑦ 战争持续时间长,长达4年多。(任答四点,每点记2分,共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对材料一的分析、理解能力。18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所占位次排名分别是英、美、德、法;但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英、法,到1913年,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量超过英国,这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分析材料二,191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位次分别是美、德、英、法;而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分别是英、法、德、美。材料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上不对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3)根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概括“一战”的特点:战争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时间长达四年多;“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体现了战争爆发的偶然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参战,参战国家多;同盟国的意大利倒戈、中立的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体现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等等。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及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2分)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3分)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2分)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3分)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6分)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火车头”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祸(Yell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黄祸论”,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勤劳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薛衔天《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黄祸论”的观点。(8分)请你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分别是什么?(6分)

材料二

2006年9月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此后,美国所带动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宣扬”中国问题上言论的变化并说明其共同的本质。(5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责任论”的内涵。(6分)

 

查看答案

1956年7月18至19日,铁托(南斯拉夫)、纳赛尔(埃及)、尼赫鲁(印度)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政治会晤。7月20日,3国领导人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声明》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提出“应该建立世界规模的集体安全”,“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的接触和意见交换”。这表明

A.不结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酝酿已经出现    

B.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

C.不结盟运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起来          

D.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